
一條絲線,一根鉤針;巧手牽引,彩線交織后,即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Cosplay手辦和玩偶。7月14日,記者來到陳玉蘭的家,一旁的茶幾上擺滿了新潮的單肩包、色彩斑斕的發(fā)夾,以及醒獅、龍鳳呈祥等“國潮”手機和汽車掛件。
“80”后的她,將鉤針這門傳統(tǒng)技藝與時尚結合,勾出自己“致富花”的同時,還將帶動社區(qū)周邊婦女二次就業(yè)。
?
耳濡目染,癡迷鉤織藝術
“小時候,在長輩的耳濡目染下,我一直喜歡五顏六色的毛線。”回憶起最早接觸鉤針技藝,陳玉蘭娓娓道來,“過去,老一輩人都有用自家毛線織棉拖鞋的習慣,跟著她們學,我最喜歡將各色線頭理出來,覺得特別有成就感。”
在陳玉蘭的家里,小到家中的拖鞋、圍巾,大到毛毯、沙發(fā)墊,都是她一手用毛線鉤織出來的。
2022年2月,陳玉蘭無意在抖音直播間看到一則鉤針手工廣告。“廣告里說,只要購買他們的材料包,他們即會回收鉤針成品。”靠著手上掌握的技藝,陳玉蘭鉤出來的數(shù)十個玩偶、掛件即掙得了300多元。
“原本是用來打發(fā)業(yè)余時間的鉤針,竟然還能掙錢、補貼家用。”發(fā)現(xiàn)商機的陳玉蘭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“通過前期的網(wǎng)絡自學和后期的拜師學藝,我已熟練掌握短針、中長針、加針、減針、環(huán)形起針等各類鉤針針法,且左右手均可拿線、起針。”“平日里,除了工作和家務時間,我都忍不住會鉤幾下。”陳玉蘭說。
精益求精,將愛好當事業(yè)
然而,陳玉蘭的創(chuàng)業(yè)路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。
起初她丈夫認為鉤針只是個人的業(yè)余興趣愛好,靠它掙錢補貼家用,耗費時間長,回報效率低不如踏實工作、過日子。但在陳玉蘭的不斷堅持下,最終贏得丈夫的認可和支持。
陳玉蘭自身也不再滿足鉤織手機掛件、玫瑰花、仙人掌等簡單實物。她希望,鉤織出的東西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,同時它能打開對外銷售市場。
“越是精致的物件,鉤織難度就越大。”陳玉蘭告訴記者,鉤織藏品級手辦就像拼樂高積木,得先用0.15毫米粗細的蕾絲線鉤織好一個又一個部件,爾后用拼接手法將其編織成整體,最后用工筆描摹和染色人物的五官、神情。
過程中,鉤織的線愈細意味針頭愈鋒利,針扎手指成了陳玉蘭的家常便飯,但她不曾退縮,反而愈挫愈勇。
“最難部分,是用畫筆在指甲蓋大小的頭部零件上刻畫人物五官、神情和染色,稍微手抖一下,前期的工作即全部付諸東流。”今年5月,為了交付一件美人魚手辦,即使有一些美術功底的陳玉蘭,也是歷經(jīng)無數(shù)失敗,這才達到銷售商的交付標準。
“我鉤織了20個大小一樣的人物頭部,每一個、每一面反復練習描摹、上色,這才成功。”陳玉蘭訕訕道。
巧手鉤織“致富路”
如今,陳玉蘭已成為一家鉤針銷售商的合作伙伴,每月僅靠鉤織即可月收入2000余元,不用再上街擺攤銷售產(chǎn)品。
“第一次在鋼琴廣場擺攤時,因為公園不讓隨意擺攤,沒過一會兒就被保安給趕走了。”不僅如此,天氣也會掣肘陳玉蘭的銷貨效率,“今年五一假期期間,因為雨水天氣,我和女兒在古桑洲擺攤時,就得來回尋找避雨地方,忙活一天才賣了300多元。”陳玉蘭說。
“在今年的群眾文化藝術節(jié)上,陳玉蘭為女兒比賽鉤織的頭飾很精致,她的產(chǎn)品質量甚至比某些淘寶商的制品都好。”正因如此,馬家河街道婦聯(lián)辦起了鉤織培訓班,30余名金龍社區(qū)婦女在陳玉蘭的“傳幫帶”下,已經(jīng)可以鉤織簡單的發(fā)夾、蒲扇等物品。
“多一門手藝,就多一條來錢道兒。”“挺好的,邊鉤織邊嘮嗑,挺有意思的,家務活還不耽誤。”“等鉤得像樣兒了,就能接訂單掙錢了。”培訓班里,學員們紛紛憧憬著未來的生活。
責編:劉依楠
初審:劉依楠 二審:譚飛鴻 終審:鄒林
來源:株洲高新區(qū)(天元區(qū)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